全国总决赛评审标准
一、建立评审专家库
(一)专家领域分布:传染病,慢性病,妇幼健康,营养与健康,环境与健康,职业健康与中毒控制,辐射安全,学校卫生,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,健康促进与教育等卫生健康领域专家;科普、传播等领域专家;其他相关领域专家。
(二)专家来源:由各主办单位推荐。
(三)专家基本要求:政治立场坚定,作风正派,恪守学术道德规范,有良好的敬业和奉献精神;原则上应当具有高级职称,或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;热心健康科普工作,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,能够完成组委会交办的工作任务。
二、初评评审流程
(一)将各省级赛区报送的作品按照主题和形式分类整理,每个主题的一种形式作品为一组。按照评分标准及分组情况组织函审。
(二)根据作品主题,从专家库选取专家参加评审。每组评审专家至少由3人组成,应包括科普、传播专家不少于1人。
(三)评审专家首先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审查,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作品实行一票否决,否决的作品要注明原因。
(四)同组专家对同一作品打分分差如小于20分,则取平均分;如大于等于20分,则由组内专家共同讨论确定(建议优秀作品90分以上,良好作品80—90分,一般作品70—80分,较差作品60—70分)。
(五)结果整理。所有作品评审完毕后,由工作人员收集评分表,统计作品得分,确定每个主题每种形式前38名作品进入终评。
三、终评评审流程
(一)进入终评的作品按照主题和形式分类整理,每个主题的一种形式作品为一组。按照评分标准及分组情况组织现场评审。
(二)根据作品主题,从专家库选取专家参加评审。每组评审专家至少由5人组成,应包括科普、传播专家不少于1人,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邀请社会代表作为评审组成员参与评审。
(三)结果汇总整理。由工作人员收集评分表,统计作品得分,专家组讨论提出建议的获奖名单,报大赛组委会。
四、作品评审原则
(一)参赛作品需加强对内容的意识形态审核,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、价值取向,符合伦理规范,不得含有色情低俗、暴力血腥、违法违规、个人隐私等内容。
(二)作品要主题突出,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内容表达完整,科学严谨。选题立论是否关注现实,是否聚焦大众关注的热点、焦点,尤其是亟需科普但未被充分关注的卫生健康知识“盲点”。
(三)作品的讲述方式要简明易懂,活泼新颖,对观众有足够的吸引力、感染力。鼓励采用地方特色、地方方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呈现。
(四)参赛作品以健康科普为主,不得出现商业性广告内容,包括商品品牌、商业用途的二维码和链接、商业机构名称等。
五、专家评分标准
若材料存在以下情况,实行“一票否决”: | ||
意识形态错误:如价值取向、舆论导向不正确,不符合伦理规范,港澳台地区表述错误,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不完整,比例不正确等。 不尊重文化差异:如不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等。 歧视:如对社会弱势群体、残疾人等使用歧视性语言或态度等。 科学性错误:如内容不科学、不准确,数据、政策、引文错误等。 图标、标识使用错误:滥用红十字标识、不规范使用医疗机构标识等。 主题与内容匹配性差:如内容与主题、标题不符,或严重偏颇等。 其他:含有侵犯个人隐私或其他的侵权行为,出现商业性广告内容,包括商品品牌、商业用途的二维码和链接、商业机构名称等,出现法律、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。 | ||
标准 | 内容 | 分值 |
专业性 | 参赛作品内容表达准确严谨,有可靠的科学证据,涉及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,符合公众现阶段健康科普知识的需求。 | 20分 |
通俗性 | 参赛作品中涉及的科学专业术语能够以通俗的解释,用贴近大众的表现形式、熟悉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。 | 15分 |
创新性 | 参赛作品可灵活运用图表、动画等形式进行创作,内容、表达方式创新、有新意、有趣味、贴近社会公众特点。 | 10分 |
时代性 | 参赛作品需紧跟时代发展,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创作,富有时代特色,具有感染力,符合公众的审美,满足公众的需求。 | 10分 |
实用性 | 参赛作品中不仅要有健康知识的宣传,还要有明确的、切实可行的行为建议。 | 20分 |
传播性 | 参赛作品应充分结合健康科普作品的科学性与艺术性,符合融媒体时代健康传播的要求,宜广泛传播。 | 15分 |
艺术性 | 音视频类:画面及配音配乐清晰、流畅,表演者或动画效果表现自然。 | 10分 |
图文类:结构清晰,配图经过艺术渲染,图画和文字结合性强。 | ||
表演类:表演者善于表达,能充分调动情绪,道具新颖,能配合表演完成内容展示。 | ||
总 分 | 100分 |